粤港澳大湾区 从“制造”转向“智造”有何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 从“制造”转向“智造”有何意义?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三次提及了粤港澳大湾区。

在对2018年的工作回顾中,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在对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的描述中,报告称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再次强调要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

粤港澳迎来新机会

在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多位政协委员及人大代表分别表达了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期待和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认为,香港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香港应该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重要角色。”

黄锦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总人口达到7000多万,GDP总数比大洋洲还高,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将对香港年轻人的创业和就业都是难得机会。尽管中国内地许多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香港还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窗口。作为高度开放的自由港,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拥有与欧美对接的司法体系,香港具有独特的优势。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深刻感受到报告彰显了经济大国的“底气”、开放大国的“风范”和创新大国的“自信”。她表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充分发挥好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的作用,率先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做出特区更大的贡献。

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在首场“代表通道”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给了澳门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高开贤还透露了一组数据。澳门回归初期,澳门每年的游客为900多万人,如今每年的游客达到3000多万;过去出入境过关,需要半天时间,现在开车过关只需要1、2分钟;过去澳门企业家去内地投资,要跑很多部门,办很多手续,现在有一条龙服务,手续也非常简便。他认为,大湾区会给澳门更好的发展机遇。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有着7000万人口,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未来的道路逐渐清晰。

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珠三角九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战略定位由马化腾提出。

这次会议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共带来了7个建议,其中包括“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即建立粤港澳科技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发挥香港“超级联络人”角色,为科技产业创新牵线搭桥以及发挥强企引领作用,促进香港经济转型升级、保持国际竞争力。

马化腾认为,全球趋势就是软件、硬件和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粤港澳区域恰好吻合。

两年过去,马化腾提出的“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建议即将成为现实。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落地,明确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为何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被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毕马威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李令德认为,创新能力是对未来发展很重要的判断,是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据。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专门的科技创新走廊,大致有180公里,可以媲美美国硅谷,深圳PCT(国际专利证书)专利有将近7万件,而有了《规划纲要》的指引,可以实现1+1大于2的协调效应。

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认为,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特色在于:国际性、产业化、创新性。

国际化,是指这里是国际一流科技资源的集聚中心。香港有多家世界级大学,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澳门在部分领域的科技力量走在国际前列,广州、深圳也有多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产业化,这里科技成果转化迅速。香港、广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深圳已是国际科创成果的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广阔的投融资平台,珠三角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创新化,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绝佳试验田。

具体来说,粤港澳三地科创资源各有什么优势?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认为,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角度看,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

广东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和产学研等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技术创新覆盖面、经费投入和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支持力度比较大;香港、澳门在科技创新资源国际化、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前海管理局香港首席联络员洪为民则表示,“单靠一个香港是做不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因为只有研,没有产”。他认为,真正要做科技,必须要跟制造业结合,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比如东莞、惠州、广州、佛山。

洪为民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湾区内合作模式:香港的基础科研到深圳去产品化,可能在东莞、惠州量产,在深圳港或者南沙港上船,或者从香港的飞机场上飞机,透过香港的金融来做融资,包括早期的风投到生产的融资,到贸易融资,到最后的上市。

不过洪为民也指出,高新科技产业固然重要,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则更为迫切。

“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需要透过科技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比如透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把整个价值链缩短,让传统产业能够更快的实现更低的成本。另一方面,改变产品的同时要提升产品,比如电冰箱变成智能冰箱,汽车变成无人汽车,这两件事是传统产业必须要面对和经历的”。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产业逐渐深入各行各业,“人工智能”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智能+”成为2019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制造”向“智造”转型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这是继“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智能+”第一次出现在总理报告中。

而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及,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在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事实上,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机器人”都已经不是新鲜的词汇。这也成为近几年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之一。

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深刻地改变每一个行业。在各行各业都有靠技术创新来大幅度降低使用门槛,提升生产效率的机会。他预测,这个机会或在未来10到15年就会来临。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曾多次表达她对智能制造的兴趣,称创新是企业唯一的出路,高质量发展也不是一时的举措。在研发投入上,企业家一定要有长期战略眼光,要“舍得”,要“付出”。并表示会继续加大对机器人、模具等后台装备的投入,保证产品的先进性。”

除了互联网企业及传统制造业,“智能+”的理念也已经深入到一些龙头房地产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表示,对碧桂园的定位是高科技企业,未来要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房子,最重要的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我梦想着建筑工人做的繁重、重复的劳动由机器人完成……它首先是符合我们对零伤亡和安全的追求,第二能使我们的质量提升,第三能使我们的效率提升。”

杨国强建议,政府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施工单位积极导入建筑机器人。

专家预计,2018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3.9%。根据估算,2017-202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均销量预计为14.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比例预计从2015年的27%提升至2019年的39%,而粤港澳大湾区也成为机器人产业落地发展的重要核心地。

作为珠三角制造业重镇,广东佛山拥有大量家电、五金、3C产品、芯片、通讯设备等与机器人产业息息相关的企业,可提供有力的发展支撑。这种能为适合机器人产业落地成长的优质土壤,恰好是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优势属性。

据悉,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的广东顺德,碧桂园旗下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正在打造总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目前研制中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建筑业、餐饮、物业管理、医疗、农业、智能家居、制造业等领域的机器人、智能设备及系统。

从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智能+”,从注重技术研发到促进应用,人工智能逐步走向落地,人工智能的革命已经到来。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世界级科技湾区“的战略定位下,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必将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助推其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使粤港澳三地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